观点评论
原标题:脱贫一线党旗红 贫困,中华民族困扰千年。 战贫,中国共产党奋进百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做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搭建起领航脱贫攻坚战的“四梁八柱”。 上下同欲者胜。各级党组织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派最能打仗的干部,推动各方面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流动,和群众一起谱写了一首波澜壮阔的脱贫史诗,交上了一份精彩的脱贫答卷,书写着全球减贫史的重要篇章。 (一)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茶园考察脱贫攻坚情况的一张照片刷屏。画面中,总书记面带微笑,和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蒋家坪村支书,一起走向正在工作的茶农们。 镜头记录历史,瞬间定格永恒。这样的瞬间,蕴藏着穿越风雪砥砺前行的制胜秘密,蕴藏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组织力量。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我们党建立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强大组织脉络。党中央“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基层组织有令即行、有禁即止,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组织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密码”。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科学的思想理论,是组织起来的先导,是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的旌旗和号角。“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关心爱护基层一线扶贫干部”“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而且要较真、叫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抓党建促脱贫引航定向。 达必识其途,至必由其道。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地见效,首先靠的是理论武装、思想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入课堂、进头脑,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引导党员干部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持续的扶贫思想教育,浸润着党员干部心田,点拨着必胜的信念之火,筑牢打赢脱贫攻坚战思想上的“铜墙铁壁”。 (二) 十八洞村,湘西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曾经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穷得让人揪心”“美得让人心痛”。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强思想、强组织、强党员,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如今沧桑巨变、破茧成蝶,“靓得让人心动”。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全面增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成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关键因素。 “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创新组织设置,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本地选、外面引、上面派,选优村党组织书记,配强村“两委”班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共调整2.3万名不胜任不尽职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精准培训、实战化训练,提高村干部脱贫带富能力;以考核、巡视为切入口,聚焦问题、突破难点,滚动整顿、查缺补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整顿提升3万个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针对未出列贫困村,“一村一策”整顿建强;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落实农村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建好管好用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持续夯实深度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保障,推动村干部基本报酬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两项合计由每村每年不低于9万元提高至不低于11万元……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不断增强,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个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桥头堡”,屹立在战贫最前沿。 “在扶贫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保障和失去强大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有丧失的危险。”中央财政拿出真金白银,5年扶持10万个左右行政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3年扶持1000个左右红色村开展推动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宣传和营销特色农产品,增强贫困村“造血”能力……充分发挥贫困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为稳定脱贫和长期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脱贫攻坚难点在哪里,我们的党组织和党员就在哪里,党旗就高高飘扬在哪里。面对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呼唤,一批批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奔向一处处没有硝烟的战场。在遍布“悬崖村”的大峡谷,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山之巅,在人迹罕至的峭壁之上,在贫瘠苦寒的村庄里,在与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战场上,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中,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住农屋、翻大山、越深沟,挨家挨户摸底数、拔穷根、探出路,以切实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栉风沐雨、披荆斩棘。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跟我上,我是党员”“我一定要修好通往山外的路”“群众不脱贫,我不走”,一句句誓言、一个个承诺,不时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空回响。党员志愿者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党员片长”“党员中心户”结对帮扶贫困户、党员脱贫示范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党员勇当先锋、敢打头阵,重大任务由党员扛着、关键时刻由党员顶着,“党员红”就是脱贫攻坚的“最亮底色”。 土生土长的老支书、老党员初心不改、不胜不归,思念故土的农民工党员、“能人”党员响应号召、返乡“参战”,许许多多的党员和贫困群众的手握在一起,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乡亲们脱贫了,有的因为扶贫“漂白”了头发;有的身患重病仍念叨着贫困户的名字;有的为解决一个贫困户的户口问题,历时半年、多次跨省协调……让父老乡亲早日脱贫,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大山深处的贵州遵义播州区团结村,村支书带领村民们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近10公里的“天渠”,向周边群众输送生命之水;四川江油市小坝村原村支书青方华,带头背炸药,用钢钎凿洞、雷管炸山,用18年时间打通所有入户路……一个个动人故事,一件件感人事迹,都是一种无声宣示:党组织就是群众的主心骨,共产党员就是扶贫的先行者。 脱贫大考的战场上,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筑起坚实堡垒,9000多万共产党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红色党旗,炙热红心,传递着火热的干劲、必胜的信心。 在脱贫攻坚战场的每一个角落,党旗始终在高高飘扬…… (三)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茫茫大凉山,对口支援省份的干部伸出了援手,中直机关、央企的精兵强将来了,本省选派的“土著”人才扎下去了……1万多名干部,如同1万多个火种,散发着光与热,誓与贫困决战到底。 打非常之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一声号令之下,全国自上而下尽锐出战,精选最佳人员、挑选最强干将。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率先行动、全力支持,实现中央单位和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两个“全覆盖”,形成市一级有“西老革”挂职干部、贫困县有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挂职干部、部分贫困村有中央单位驻村第一书记的市县村齐力攻坚格局;东部省份伸出援助之手,派干部、出思路、助发展;省市县派出精兵强将在脱贫攻坚一线集结…… 无数眼神凝望、无数力量汇集、无数暖流涌动,流淌在贫困山区的最深处。在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在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在贫困群众需要的地方,一支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一支支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突击队”,如春笋般拔起,如毛竹般扎根。2015年以来,全国累计选派290多万名驻村干部,目前在岗驻村工作队25.5万个,驻村干部91.8万名;累计选派第一书记51.8万名、现在岗24万名,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他们远离家人、带着希望,直抵脱贫的最前线,为战胜贫困提供强大的干部保障。 这样的情景令人惊叹,又都似曾相识。70多年前,为支援南方新解放区建设,一大批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毅然踏上南下征程。这种穿越风雨的勇气,来源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更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组织优势。 贫困村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就派什么样的干部。坚持因村选派、按需对接、分类帮扶,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对贫困地区,选派懂产业发展、善精准扶贫的;对灾后恢复重建地区,选派有灾后重建经验、善于疏导群众的;对民族地区,选派熟悉民族宗教政策、会做民族工作的……一大批政治强、能力硬、作风好的干部,奔向一处处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主战场。 分析研判履职情况,注重依事考核,拒绝挂名驻村、“两头跑”;督促落实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要求;抓好“传帮带”,留下“永不走的工作队”……加强严格管理,确保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得准、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一子落而全盘活”效应得到极大激发。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为如山的责任、庄严的承诺。修公路、建新房、兴产业、抓教育、促脱贫……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坚守在任务最艰巨的地方,爬最高的山、走最远的路、啃最硬的骨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就是防“疫”队、战“疫”队;抗洪救灾,他们就战斗在洪水浪尖、救灾一线;销售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产业,他们就是形象代言人;易地搬迁、精准扶贫,他们就是一线服务员、政策宣讲员……白天晚上,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深山穷沟,一张方桌、几条板凳,他们向各种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发起总攻,誓言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不争气啊,最忙的时候住院……”一位第一书记的微信朋友圈让众多网民泪目。“我来,就是啃硬骨头的!”“儿子一年没来看我一次,不担心;但村里的核桃树两三天不看一次,就不踏实”,他们想着的是脱贫责任,挂念的是贫困群众幸福。从不通语言到本地通,从坐冷板凳到和群众同坐一条凳,饿了泡方便面、困了就地眯会,他们忙碌的身影从未歇停,用自己的辛劳赢得群众的信任、换取群众的认同。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点亮着群众心中那盏希望的明灯。 2019年6月17日凌晨,因惦记村里防汛工作,时任广西百色市百坭村第一书记的黄文秀冒雨赶回,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30岁的年轻生命,400多天的奉献牺牲,她用美好青春诠释着初心使命。她的名字,永远镌刻在这个偏僻山村的每个人心中。这个战场虽然没有硝烟和枪林弹雨,但依然有流血和牺牲。据不完全统计,77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一线。王小权、吴应谱、樊贞子、王秋婷、杨东……许许多多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勇往直前以赴之、殚精竭虑以成之、舍生忘死以从之,在反贫困的伟大事业中拓展生命的厚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投身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自己所扛起的,是亿万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千斤重担。 他们人生奋斗的旋律,是脱贫攻坚战场上雄浑的命运交响、澎湃的时代潮音。有网友评价,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在脱贫攻坚战中是把自己“掰开了”“揉碎了”。也有人说,他们就是新时代的“蚯蚓”:“松了贫困的土,吃了贫穷的根”。 (四) “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一定要保重身体”,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暖心问候第一书记,并在视频连线人民日报派驻河北省滦平县于营村第一书记时,向全国所有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致意。 暖心的语言、亲切的关怀,通过电波和网络传至四面八方,引来广泛共鸣,鼓舞和激励着广大扶贫干部沿着一个又一个目标节点奋发前行。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艰难险阻,尤其是那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干部下更大功夫,在激流中行驶出脱贫致富加速度。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加强对一线扶贫干部关爱和保障”“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激励他们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把“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 选好用好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为我们党团结带领群众战胜一切困难、取得决战脱贫攻坚胜利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表现突出的及时表彰、注重提拔使用,对不胜任的调整撤换,在扶贫开发工作一线考验干部,以实干论英雄、以实绩论奖赏,树立起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鲜明导向。 惟其动力充沛,方能书写奇迹。褒奖表现突出干部,贯彻“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加强对挂职、援派干部的指导和支持,落实一线干部待遇保障,帮扶慰问因公殉职扶贫干部家属,挂牌督战压实攻坚责任……当他们扶贫有为时给予掌声鼓励,攻坚遇阻时及时雪中送炭,遭遇委屈时撑腰鼓劲。对一线扶贫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推动着他们在“攻坚战”中拿出“战”的作风、“战”的行动、“战”的成效。 确保新选派驻村干部和新上任乡村干部全部轮训一遍;紧扣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和干部岗位职责,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着力补齐知识弱项和能力短板;适应疫情防控形势,创新培训方式,注重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各地着眼实战,突出重点对象,优化培训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干部扶贫带富的实战能力。 “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县一级是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县级党政一把手就是指挥长。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保持贫困地区党政正职稳定;对如期完成任务且表现突出的贫困县党政正职予以重用,对于不能胜任的及时撤换,对于弄虚作假的坚决问责……坚持队伍不撤、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干劲不松,激励引导干部凝心聚力投入脱贫攻坚战。 稳队伍、稳政策,就是稳人心、鼓干劲、见实效。有干部说,“留任也是再出发。在我的任上实现脱贫,是项大事业”。 (五) 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起早贪黑,钻沟爬岭,吃着馍就白开水当餐饭……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科技为群众脱贫觅出路,把论文写在了脱贫战场。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脱贫攻坚,人才就是“金钥匙”。“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要吸引各类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推动急需人才向贫困地区基层一线流动,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推动人才下沉基层,充实乡镇扶贫力量,补齐人才短板;改进编制管理,进行柔性流动;从贫困地区需要出发,精准选派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技术帮扶……各级党组织放宽视野“选”、聚焦需求“派”、搭建载体“促”,精心打造集聚人才的“强磁场”,打破人才的所有制壁垒、跨越行业流动的壁垒,积极破解人才瓶颈难题,引导着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贫困基层,展才华、创事业。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脱贫攻坚既需“及时雨”,更需“动力源”。把招才引智放在突出位置,简化程序,降低招聘门槛,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持续加大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力度,变“输血”为“造血”;完善激励机制和关心关爱措施,落实住房、生活、医疗、职称评审等待遇补助和倾斜政策,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持续打好引才、育才、留才“三张牌”,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的发展建设提供持久而有力的人才保障。 农技专家行走田间地头,开展病虫害防治,进行牛羊养殖专题培训;专家服务团进行各类项目对接、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解决技术难题;医疗专家开展医疗服务,贫困群众不出远门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更方便地看病;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扶贫,进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大学毕业生踊跃基层,贡献青春力量……各行各业人才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挥洒自己的汗水,向贫困地区群众传经送宝,将智慧的种子撒播到贫困地区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优秀人才回乡“归巢”,专家人才结对帮扶,东西部人才对口帮扶,社会专业人才助力,人才的集聚流动,给贫困地区发展带来的是思想观念的撞击、社会治理方法的交汇、产业发展路径的碰撞,带来的是希望和梦想。 “我想改变一代人。”大山里的女校校长张桂梅身患23种疾病,改变着1804个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为近1800个家庭点燃了希望;长期驻扎在澜沧扶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走进直播间当起“网络主播”,为自己引进的冬季马铃薯代言……各类人才踊跃在贫困地区,起早贪黑,钻沟爬岭,进村入户,形成了一股经久不息的人才扶贫大潮。 这是广大人才矢志奉献、爱国奋斗的情怀,是建功立业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六) 打硬仗呼唤硬作风。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脱贫攻坚战,既是体现党组织能力水平的政治任务,更是检验基层党员干部作风的时代考题。 思想凝聚作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仅仅是过硬的作风,更是一种共同的思想、共同的理念、共同的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践行群众路线,倡导“三严三实”,推动“两学一做”,深化党内教育,锻造合格党员……开展党内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让党员干部队伍既有真理的力量,更有人格的力量,既有崇高的理想,更有严明的作风,在脱贫攻坚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 “脱贫攻坚,从严从实是要领”。组织部门带头求真务实,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省级党委组织部长走遍县、市级党委组织部长走遍乡镇、县级党委组织部长走遍村,到一线强组织领导、现场推动;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聚焦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党建与扶贫同步规划、同向推进、统一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突出脱贫攻坚实效,不断强化抓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把贫困地区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激发出来,推动形成“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鲜明导向,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 毛泽东曾经深刻指出,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东西,号召全党必须“揭破它”。对不担当作为的,对作风漂浮、失职渎职的,严肃批评教育、坚决纠正和处理,利剑高悬、责任落地,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成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不该开的会议不开了,重复填表少了,基层党员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一种干真事、真干事的良好风气,在扶贫一线形成。有一线基层扶贫干部感叹,“松了绑、添了力,办事效率高了,我们的干劲更足了”。好作风,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标注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 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唤起干部群众千百万、同心干”,就一定能继续书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篇章。 (责编:谢倩、谢磊)
(责任编辑:admin) |
- 2022-02-17以有力有效监督保障推进乡村振兴
- 2022-02-17让人才供给侧精准对接战场需求侧
- 2022-02-17坚持理论创新(人民观点)
- 2022-02-17高质量党建激发非公企业活力(现场评论
- 2022-02-17“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