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初心使命
4月7日,第23天了,老余还没醒。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门口,同事胡俊拿出手机给老余发了一条微信:“老余,一定要醒来啊!大家还在等你‘拍春天’。” 胡俊口中的“老余”,是淳安县千岛湖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余昌顺。从疫情防控战役打响开始,这位56岁的老党员在宣传一线连续忙活了两个多月。如果没有23天前的那一场意外,现在的他应该正在山村里继续他的直播策划,可一切“如果”都在3月16日中午戛然而止—— 当天,余昌顺带着电视直播团队在枫树岭镇进行复工主题的新媒体直播。“‘享春天’的方案还要再细化……”返程的路上,余昌顺还在和同事聊着关于复工复产的策划。下午1时刚赶回县里不久,他却突发脑溢血晕倒了,至今仍处于深昏迷的状态。 为排故障,他一路狂奔 从2月底开始,为了服务淳安全县“战疫情,促发展”中心工作,余昌顺把目光投向“大下姜”乡村旅游的复工复产,带着同事走访枫树岭镇汪村村、枫树岭镇下姜村、大墅镇高山村等近10个村,连续熬了两个晚上拿出“大下姜”全年宣传策划方案。“光是踩点,10天里他就去了5趟。”淳安县千岛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方振华说。 3月16日,余昌顺早早和同事赶到下姜村,这一天上午10时,“来下姜·享春天”首场活动准时在省市多个新媒体平台直播。作为这场直播的总负责人,他必须保证整个过程万无一失。 “余总,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茶山山顶直播点的信号中断了……”上午9时30分,老余收到了一通来自前方的紧急电话。 此时距离直播开始只剩不到半小时,老余急忙喊上3名技术人员驱车赶往现场。“从山脚到山顶垂直落差有200多米,老余是咬着牙一路跑着上去的。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在前年刚中风做过手术,平常连倒水都得放慢速度。”回忆起当天的场景,技术人员姜叶军眼圈泛红。 距离直播开始不到5分钟,信号故障成功排除。从山上跑下来的老余满脚是泥,喘着粗气。 这样的“冲刺”对老余来说,其实并不陌生。胡俊还清晰地记得3月13日那一天,余昌顺带领大家去鸠坑拍摄地理风情片的情景。“早上7时多出发,一个上午跑遍5个点,基本在海拔700米以上,下午1时多才吃上饭。”胡俊说,年轻人都觉得精疲力尽,年纪最大的余昌顺却总是咬着牙走在第一个。 最终,这场直播收获了超百万的点击量,但老余却来不及分享这份喜悦。 最晚熄灯,总是他的办公室 余昌顺的笔记本上,策划方案写得密密麻麻。 疫情防控启动伊始,经验丰富的余昌顺就主动放弃了春节假期,直奔工作岗位。 “疫情期间,我们要多策划制作一些淳安百姓看得懂、接地气的宣传短片。”余昌顺敏锐地捕捉着宣传需求。在他的策划下,一系列防控知识宣传节目应运而生:从“方言防控”“睦剧宣传”到“我在春天的千岛湖等你”,一系列视频短片相继在淳安人的微信朋友圈刷屏。 2月10日,余昌顺把办公室搬进新闻中心,这一蹲就是整整一周,改稿件、调同期、审节目……“老余总是说,‘分工不分家’,越是特殊时期,融媒体的作用就越重要。”新闻中心负责人邹楚环回忆起这句话时,红了眼眶。 “从师”14年,在广播中心负责人林男眼里,老余是一个“最晚熄灯”的工作狂。“单位里,老余是个出了名的夜猫子。白天在外面跑,晚上他一直加班到凌晨。可第二天,他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了。” 就在老余出事前两天,妻子徐荷富还“埋怨”过他周末连续两天加班:“你看你,怎么越来越忙了?” 老余咧了咧嘴:“我是‘老兵’了,能多做一点就多担当一点。” 脚底沾泥,是他一贯的样子 老余的办公室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柜而已。唯一称得上“装饰”的是一块搁在柜子里的石头。 “那是他下乡时在路上捡的,他总是说做新闻不能蜻蜓点水,一定要扎得深。”胡俊说,老余的心里永远装着“乡愁”。 一年里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都沉在了乡村。同事们常问老余,“为什么次次亲力亲为?”老余给出答案:“脚底有泥,这是新闻人该有的样子。” 从事新闻工作22年,他对基层的爱,从来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踩出来的一个个泥脚印—— 老余出生在淳安山村,从最初的公社广播站值机员,到县广播站编辑、专题部记者、社教中心主任,再到县传媒集团的副总编辑,走得扎实又深沉,心里始终没放下淳安的那抹绿色。 余昌顺倒下前,留下的最后一条建议依然很“乡土”:新入职的采编人员要去农村待一个月,与村民同吃同住,了解村民的所想所盼。 老余“缺岗”的第23日,徐荷富还在病房外徘徊着,同事们路过他的办公室还会习惯性地张望一眼…… 老余发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来下姜 享春天》依然还有人在不断留言:“老余,挺住!”(本报记者 张彧 刘健 通讯员 方俊勇 陈航) (责任编辑:admin) |
- 2021-04-07“他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时代先锋
- 2021-04-07让教育之光照亮贫困山区(奋斗百年路
- 2021-04-07以生命诠释初心(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
- 2021-04-07“我就是服务群众的”(新春走基层·他
- 2021-04-07我们的爱在这里(新时代·面孔)